江西省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新模式
新聞來源:通達重工 發布日期:2020.11.19
“規范秸稈機械收割作業,推動秸稈農用產業發展,2020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這是兩年前江西省印發的《江西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設定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早在2019年就已提前完成。
江西是農業大省,耕地面積4600多萬畝,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8300萬畝以上,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近年來,江西省把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作為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著力點,重點抓好秸稈綜合利用機制構建和產業培育,積極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促進產業化發展,探索出一種秸稈綜合利用的江西新模式。
構建多項創新機制 讓秸稈利用“動起來”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秋收時節,走進位于江西省高安市建山鎮青山村的聲園秸稈專業合作社,眼前一派熱鬧的場景。不斷有周邊農民把剛從地里拔出的花生運過來,工作人員把一捆捆花生連果帶稈投進合作社的花生摘果機內,花生和花生秸稈立刻被分到兩邊。隨后,農戶把花生帶回家,花生秸稈則留給合作社,雙方均不用付費。
聲園秸稈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敖偉松表示,這樣的方式,既讓農戶從費時費力的摘花生勞動中解脫出來,又使得企業免費獲得了花生秸稈。企業每年都通過這個方式免費收到1500噸左右花生秸稈。這些花生秸稈銷往附近的養牛、養羊等企業,十分暢銷。同時,敖偉松高興地說:“僅去年一年,政府就給了我25萬元補貼,用于更新相關設施設備。”
讓敖偉松感到高興的這個補貼政策正是源于江西省實施的政策驅動機制。為了驅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江西一方面積極落實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僅2019年就落實資金5316萬元,在高安市、渝水區等11個重點縣開展整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另一方面,加大地方財政資金支持,全省每年落實9200萬元專項資金,推進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與此同時,為了將秸稈綜合利用常用農機全部納入補貼目錄,實行應補盡補。截至目前,已使用農機補貼資金2.52億元。敖偉松就是獲得了這部分補貼資金,才能讓合作社規模越做越大。
在資金支持的同時,江西還著力構建重點帶動機制,充分發揮產業帶動效應。因地制宜發展秸稈利用產業,在水稻主產區的渝水區、豐城市、東鄉區等地發展秸稈纖維原料生產,在高安市、樟樹市等花生、油菜和草食牧業主產區發展秸稈飼料利用,在渝水區、鉛山縣、信豐縣等地發展規模化草腐食用菌產業。
在撫州市東鄉區淵山崗工業園內,有一家以稻草秸稈為原料、生產新型清潔植物纖維的公司——江西省長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進公司大門,就看到一個個圓鼓鼓的秸稈包,整齊排放在廠區的水泥廣場上。董事長黃長高告訴記者,公司應用最新的清潔制作工藝,生產出的纖維具有高強度、高得率的特點,可廣泛用于食用菌基料、模具包裝、高強度纖維磚、纖維板、高強度包裝用紙、可降解地膜紙等領域,項目副產物還可作為生物有機肥還田利用,改善耕地質量。
該項目總投資1.6億元,分兩期建設,項目建成后可生產植物纖維10萬噸、有機肥6萬噸,年產值將達2.6億元。“我們這個項目全部開始運營后,無論是從秸稈利用的數量,還是從經濟、生態、帶動效應來看,都將成為我省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的標桿。”黃長高自信地說。
培育離田利用產業 使秸稈變身“快起來”
在美麗的新余市百丈峰景區有一家專門從事雙孢菇生產的企業——新余市蘑坊菌業有限公司。公司負責人廖金牯一直從事食用菌培育工作,但培養基原材料成了他的一塊心病。
原來,食用菌培養需要大量基料,基料中秸稈所占比例最大。但是,在江西這樣的南方丘陵地帶,水稻秸稈收集比較困難,收集成本高。一年多來,廖金牯一直從外省調運小麥秸稈,每噸費用在700元以上,昂貴的價格和運輸成本成了食用菌產業發展難題。
企業要發展,基料問題就一定要解決,怎么辦?幾經摸索,廖金牯利用渝水區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補助資金,從日本引進了10臺秸稈收割打捆一體機,這種機器不僅可以收割水稻,還直接將地里的秸稈打成捆,大大提高了秸稈收集效率。每到稻谷收割時節,廖金牯就帶著工人,開著收割打捆一體機,到田里免費幫助農戶收割水稻,被農戶當作廢物的秸稈則作為“報酬”免費提供給廖金牯。對于廖金牯來說,這一捆捆秸稈就是金元寶。
實現秸稈華麗變身的遠不止廖金牯的公司,在瑞昌市橫港鎮一家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將水稻秸稈塞進機器進行粉碎,秸稈粉末再和木料粉末按3∶7的比例混合,壓制成生物質“顆粒”燃料,替代煤、石油等不可再生燃料。目前生物質“顆粒”燃料氣化燃燒是一種清潔環保的燃燒方式,燃燒后生成的灰分還是優良的天然肥料。“現在很多企業都用這種顆粒來代替煤炭,既環保又經濟,市面上供不應求。”公司總經理徐勛銀說。
這僅僅是江西培育秸稈利用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秸稈“離田”利用的一部分。為了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近年來,江西各地以農為主,培育秸稈離田基料、飼料、肥料化利用產業,如贛州市信豐縣把全稻草種植草菇作為老區脫貧重點產業推進,目前,全省有利用秸稈生產菌菇企業30多家,年利用稻草等秸稈16.5萬噸,消納25萬畝秸稈;在九江瑞昌、吉安峽江等地有機肥生產企業,采用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生產有機肥,年利用稻草、煙葉稈8.2萬噸;高安市則結合草食牲畜產業發展優勢,推廣利用花生秧秸稈生產飼料,年利用秸稈6.5萬噸。
與此同時,江西積極培育秸稈能源利用產業,全省建成投產生物質發電廠12家,每年需要消納大量的秸稈等農林廢棄物,解決了小型燃煤鍋爐被禁用后南方稻谷烘干鍋爐的燃料問題,實現了以能為重。
打造收儲運新模式 讓秸稈收儲“活起來”
“有賣秸稈的嗎?”家住高安市黃沙崗鎮南山村委會小褚村小組的褚太平在打理好家里的農事之后,戴上口罩,開著三輪電動車開始了老本行——走村串戶吆喝著收購秸稈。今年已經66歲的褚太平,身體依然硬朗,只要農閑,就去收購秸稈。
當褚太平的三輪車裝滿了秸稈,他就會騎到離家不遠的位于高胡公路的一個秸稈收購點賣秸稈,賺取差價。像褚太平這樣的秸稈收購經紀人,在江西,不是個例,這是江西創新秸稈收儲運工作的一個縮影。
為服務秸稈利用企業,解決秸稈“收儲運”問題,依托國家項目支持,江西通過在交通主干道設立收購點、培育吸引秸稈經紀人、推進企業農戶雙贏等方式,打造秸稈綜合利用收儲運新模式。
在位于龍潭鎮塔水村廟背村小組的高安市郭付稻草專業合作社,員工正把壓縮打包成方方正正狀的秸稈裝上貨車。合作社負責人郭明滔介紹說:“這一車秸稈大約10噸重,將運往海南。”而合作社一年大約要收購3000噸左右各類農作物秸稈。
該合作社還就近在320國道旁邊設立了臨時收購點,這樣既方便了農戶把家里的秸稈送過來,又便于把這些收購到的秸稈運回企業及全國各地。同時,合作社還有三四個固定經紀人,這些經紀人經常到附近走村串戶收購秸稈,然后統一賣到合作社。
這樣專門從事秸稈經紀的農民或合作社,既能協助鄉鎮秸稈收儲站收集、儲存秸稈,還能開展秸稈簡單粗加工,提高秸稈收儲價值。截至目前,江西已建成投入使用9個,已動工建設28個。
為了構建“組有人上門收、村有存放點、鄉鎮有收儲中心”的秸稈收儲體系,江西依托專業農機合作社或企業,以對口服務秸稈利用企業為主,建立鄉鎮收儲中心,配備機械化收割、撿拾、打捆、壓塊等機械和運輸設備,開展秸稈收集、分散儲存等。同時,還依托種糧大戶或糧食加工企業,建立秸稈收儲網點,既解決自身秸稈的利用問題,同時還能增加收益。全省各地依托2019年中央財政試點資金計劃建設秸稈收儲點39個,年可收儲秸稈56萬多噸,促進了秸稈資源化利用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